科学考察船是专门用于执行海洋水文、地质、气象、生物等多学科调查任务的工程船舶,其功能定位体现国家海洋科研实力。据联合国船舶分类标准,科学考察船属于工作船舶类别,通过搭载CTD采水系统、多波束声呐等先进设备获取海洋物理化学数据 [1] [5]。2022年全球首艘智能无人系统母船下水,标志着我国在科考船自主化领域取得突破。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运营的“实验”系列科考船队累计航程超120万海里,支撑了南沙主权调查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[4]。典型代表如“科学”号科考船配备五大探测系统,实现深海极端环境科考 [3]。
- 中文名
- 科学考察船
- 类 别
- 考察船
技术特征
播报编辑
科考船核心技术包含电力推进系统、甲板吊装设备及自动化探测系统,其中动力定位系统可抗4级海流漂移 [5]。中国“科学”号配备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深海拖曳探测系统,具备全球航行能力 [3]。“实验6”号实现全海深探测数据实时传输,配置专业实验室达13个 [4]。船舶设计注重稳定性,采用宽体船型(宽17.8米以上)和舭龙骨减摇装置 [3] [5]。
代表船型
播报编辑
- 科学号搭载海洋大气-海底五位一体探测系统,船载实验室可同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,2013年试运行即完成碳循环等重大课题 [3]
- 实验系列包含实验1/3/6三型船舶,其中实验1号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设计,配备8000海里续航能力,满足南海长时间观测需求 [4]
- 极地科考船“雪龙2”号具备双向破冰能力,配备直升机平台和资源管理系统,支持极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[2]
应用领域
播报编辑
在海洋资源勘探方面,科考船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绘制海底地形图,为矿产开发提供数据支持。2016年“大洋一号”获取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样本,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[7]。生物调查领域,“科学”号发现多个深海新物种,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[3]。